全部导航

阿昌族户撒刀

征战四方的名刀

5个回复

  • -

    户撒刀种类繁多,工艺特别,有背刀、砍刀、腰刀、藏刀(专为藏区生产)、匕首、宝剑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以背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而其中又以户撒背刀优美古典外形和内在品质深受国内外手工工艺品收藏者的青睐和赞赏,这些手工刀具部分采用云南和缅甸本地的名贵木材楠木、红木、大叶紫檀、鸡翅木、乌木等纯手工雕刻而成,因而极具收藏价值。
  • -

    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1.下料(或称落料):将一段弹簧钢或碳素钢根据要打的刀型,切割出相应的大小尺寸。下料时需仔细斟酌,量材使用。2.烧料与打铁:铁器需用木炭作燃料,一人拉动风箱,另一人将切割好的钢板放入旺火中烧红后,以长把钳夹出,由两人配合用大锤使均匀的力道锻打,反复这样边烧边打十余次后,基本打出刀型。刀子的形状、厚薄、长短、宽窄都力求恰到好处。3.刮皮(或叫剖光):将基本定型的刀用锉子或砂轮刮磨铁皮,直至把刀具刮亮为止。4.拉漕:将基本加工好的刀具放置在长凳子上,固定好后,在刀叶上拉出与刀叶平行的漕,以便下一步雕刻装饰。5.淬火:将初步加工好的刀片烧红后,把刀锋首先放入水槽中,迅速取出后继续锻打,加大表皮硬度,之后再急淬整个刀身。经过反复的加热、冷却处理,使刀叶的钢性与韧性达到最佳状态。6.装饰:用锉子或砂轮再反复打磨,使刀更加光亮,然后在拉好漕的地方用凿子錾出“双龙抱柱”或“二龙夺宝”等图案,刻上刀匠专属自家刀具的徽标,最后根据刀型配上合适的刀把和刀鞘,一把合格的户撒刀算完成。工具和取材: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制刀时,选用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淬火技术要求很高,刀剑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有一种薄韧可弯的背刀就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制成的。
  • -

    一把好的阿昌“户撒刀”,从选料到成型,无处不倾注着工匠们的心血,他们继承了阿昌族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又对刀具的制作不断创新,他们严格选料,精心制作,刀具一般都采用上好的弹簧钢、炭素钢等;鞘和柄,也选用好材,下料前仔细琢磨,量材使用。锻造时大锤、小锤、钳子配合默契,边烧边锻。每种刀具的形状、厚薄、长短、宽窄都力求恰到好处。淬水时,十分讲究火候、水质,使刀刃硬度适中,锋利耐磨;接下来还要精心修饰、打擦、装配。高档的刀叶上都要刻上“双龙抱柱”或“二龙夺宝”等图案,配上铜鞘、铜柄,使之金光闪耀,光彩夺目。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曾在缅甸组建过一支景颇族军队,每个战士配备一把式样特别的战刀,叫做“戈勒卡”,在与拿破仑军队作战中,户撒刀屡立战功,此刀即出自户撒阿昌族名师之手。1990年,户撒刀制作名师用自己独特的工艺锻造了象征民族腾飞的“九龙”指挥刀,该刀被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
  • -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个村。  户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结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要领,明代“三征麓川”(1441—1449)时使户撒成为了“兵工厂”。阿昌族人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如史所称是“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  户撒刀品种繁多,功能多样,现已发展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性工艺品三大类一百二十多种。除服务周边民族和邻近地区及远销西藏、青海外,还出口东南亚地区,为守疆固邦和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发布

和关注的好友开始聊天   
在线聊天

好友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