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油纸伞探秘

雨季到来之前的出行选择

5个回复

  • -

    油纸伞工艺历史悠久,造型美观,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它的这种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油纸伞是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伞,亦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琉球、泰国、老挝等地,并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纸伞。随着一些客家人迁到台湾定居,令中式油纸伞在台湾亦有所发展。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
  • -

    曾经,油纸伞出现在每个中国人一生里最重要的场合中。按照传统礼节,中国女子出嫁必要执一把正红油纸伞,这伞可不是单单为着好看的。“油纸伞”音近“有子散”,有着开枝散叶的寓意;而繁体字中的伞——“傘”,由大大小小的人组成。四人成“傘”,儿女双全,家庭美满,上有遮风挡雨之地,下有安身立命的支撑之所。一把“傘”,是最美好而深沉的祝愿。
  • -

     伞是日常生活中用以遮阳或挡雨的工具,可张可收,携带方便。我国制伞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鲁国著名匠师鲁班之妻王氏将竹子劈成细篾条,上蒙兽皮,张如盖,收如棍,此即最初的伞。古代伞有“盖”、“华盖”、“伞盖”等别称。西晋时期,帝王和贵官出巡时往往有侍从执伞随侍,成为仪仗。古代伞面均用丝绸制成,南北朝时代北魏君主、臣僚等出行已采用罗帛制成的伞盖,不同级别的人使用的罗伞大小、色彩各不相同。东汉蔡伦造纸成功后,伞面逐渐由丝绸改为纸质,至宋代出现了油纸伞。我国油纸伞产于四川、湖南、广东、福建、浙江、贵州等地,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当前由于尼龙绸折叠伞的普遍流行,传统的油纸伞和绸伞已经悄然从人们身边隐退,相关的制作技艺亦逐渐湮没不彰。  据《泸县志》记载,四川省泸州市分水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分水伞厂是泸州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者,它以传统手工方式制造的桐油纸伞至今仍显示出古老工艺的独特价值。分水油纸伞选料精细,上油厚重,绘图雅丽,呈现出民间传统的艺术特色。  分水油纸伞以泸州当地盛产的桐油、楠竹、水竹、岩桐木、皮纸等为原料制作完成,伞身轻便美观,伞面诗画兼备,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民间举办婚庆、进行原始宗教活动时常用的物品。泸州油纸伞制作技艺流程复杂,一把油纸伞要经过锯托、穿绞、网边、糊纸、扎工、幌油、箍烤等九十多道工序才能最终完成,缺一不可。制成的产品质量优良,反复撑收三千余次不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顶五级风行走不变形。泸州分水油纸伞深受用户和民间收藏者的欢迎。
  • -

    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包括号竹、削伞架、裱伞面、上油、穿线等70多道工序,先选取质地坚硬且富有弹性的竹子进行晾晒,通过锯筒、画线、刨节、刮青、钻孔、拼架、穿线、、串联等工序制成伞坯(架),然后将石板印刷的传统图案裱上伞面,涂抹上天然桐油,用五色细线穿插在伞骨之间,上手柄后即完成一把油纸伞。由于一直沿用桐油、石印等传统工艺生产制作,油纸伞制作的所以工序全靠手工。
  • -

    春秋末年,中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则被淋湿。鲁班妻子云氏心疼丈夫,于是“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这就是最早的雨伞。东汉蔡伦发明纸以后,出现了在伞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的油纸伞,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宋时称绿油纸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有纸伞,油伞、蝙式伞,最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品,使用至今已1000多年。客家方言中,“油纸”与“有子”谐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时,女方通常会以两把纸伞为嫁妆,含“早生贵子”的意思;“伞”的正体字“伞”字里有五个人字,象征着多子多孙,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为祝福新人生活美满圆满的意思。男子16岁成年礼时,父母会赠予一把油纸伞,希冀支撑门户之意。油纸伞在唐朝传至日本、朝鲜,日本早期将油纸伞称为“唐伞”。后来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越南、泰国、老挝等地后,又结合了当地的文化,有了各自的风格和名称。明朝《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在一些文学作品如《白蛇传》等也可以看到油纸伞的踪影。

发布

和关注的好友开始聊天   
在线聊天

好友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