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张垣瑰宝——蔚县剪纸

独具一格的民间剪纸新流派

4个回复

  • -

    应该说,中国是—个剪纸大国,在各地的剪纸中,有单色剪纸、填色剪纸、衬色剪纸、铜凿剪纸;各类剪纸也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延安剪纸的朴拙,江南剪纸的流畅,广东剪纸的金碧辉煌等等。蔚州剪纸在中国剪纸乃至世界剪纸行业中为什么能够独树一帜?这是由它的艺术特质所决定。蔚州剪纸不是用剪子剪,而是用刻刀刻。蔚州艺人一般都有几十把、上百把各种刻刀、旋刀,大如雕刀小如银针。二十层、三十层、四十层、五十层、一百层……的安徽宣纸,在蔚州艺人的手中,“嚓嚓嚓嚓”便迅即成为一沓沓一摞摞白色“胎纸”,而蔚州剪纸先声夺人的是染色。在数百年的审美进程中,聪明的蔚州人发明了点染、平涂、晕染等十分成熟的染色技法,他们用酒精调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任他们调配。极为奇妙的是他们在厚厚的“胎纸”上染色时,颜色径直往下渗透而不流溢,至使发丝般的间隙两色互不干扰,干干净净。染好的剪纸,第—张和几十层、上百层下面的一张一样鲜艳一样缤纷。
  • -

    “欣赏美丽的窗花,犹如面对—位体态丰腴的村家姑娘或窥见一片富饶的田园,在你心里惹起的,是一种盈实而雍容的美感……”这是蔚州资深文化人田永翔先生对蔚州窗花审美的研究文字,他又写到:“蔚县窗花构图追求饱满充实,按民间说法,就是看起来富富态态。人长得富态,健康丰满,那是很幸福、很值得高兴的。一幅剪纸画的画面‘富态’,满满当当,又雍雍容容,给人以欢乐、愉快的艺术享受。民间最讨厌那种单薄的、细弱的、空泛的画面构图,把它叫做‘筛子货’。这种独特的审美观,是跟农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目前,蔚县剪纸已经发展到12个乡镇16个行政村200个专业户,有两万多民间剪纸艺人,每年生产200万套剪纸,农民仅此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两万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丽的蔚县剪纸养育着塞外那方清贫而艺术的土地。
  • -

    蔚州人工艺上一丝不苟和耐心,对艺术的耐心已成为蔚州人的美德。除此之外,对艺术的执著使这个艺术群体不断产生出—代又一代的大师级人物。蔚州人把这—美誉首推给农民艺人王老赏。王老赏诞生在十九世纪末期(1890),在此之前,蔚县剪纸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王老赏的老家蔚州南张庄村家家户户都是剪纸艺人,这是王老赏艺术诞生的土壤。王老赏的贡献在于:首先他在银匠刘老布的帮助下,发明了近百种刻刀,王老赏一生遵循的是,看一个人的窗花如何,首先看它的工具;再就是王老赏在彩染上使点染、平涂、晕染的技法炉火纯青。比如—朵牡丹,由于运用晕染,花瓣颜色中浓外淡,由于点染和平涂,花叶浅而叶脉深;除此,王老赏为蔚州剪纸开先河的是将二百多出戏曲中的八百多个人物刻成了剪纸,戏曲人物和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戏剧脸谱最终成为蔚县剪纸—绝而倍受世界青睐,王老赏功不可没。 上世纪五十年代伊始,察哈尔省的美术工作者佟坡等人先后到蔚州采风,发现了王老赏精湛的剪纸艺术,并为他画了素描像,王老赏离世后(1951年),他们还为他出了书,北京的阿英、上海的古塞等人还为他写了长长的文字,这就为我们这个世界今天认识蔚州剪纸、认识王老赏留下了第一份资料。在王老赏逝世半个世纪之后的2000年,中国剪纸研究会授予王老赏“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 -

    蔚县剪纸历史悠久。它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蔚县人一般会把剪纸称为"窗花"。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早期当地还盛行供花鞋、荷包、枕头上刺绣用的“花样”。后来,有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于是,蔚县剪纸便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了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 蔚县剪纸都是豪放粗犷、浑厚淳朴,其间,借鉴了杨柳青年画、五强木版年画等许多民间艺人的精华创造而成。其优美的构图、精细的做工为世人所惊叹。 蔚县剪纸的风格非常严谨,形神兼备,主要具有独特的六大特点:一为构图时具有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的特点,给人以丰满匀称的美感;二为刻制时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刻见色彩,阳刻见刀功,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驰名;三为染色时将点染、涂染、晕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机地结合运用,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人以和谐大方的乡土气息感;四为在人物造型上着意刻画,务求传神妙处,给人以生动优美感(包括其它动植物的造型);五为采用象征民间吉祥喜庆的“连年有余”、“岁岁平安”等图案,给人以吉祥如意、幸福美满感;六为在阴刻为主的剪纸艺术中,以实用上不遮光的穿透明亮,给人以活灵活现的立体感。这些构成了蔚县剪纸艺术的风格和特色,更显示出在全国剪纸艺坛上特殊的、无限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发布

和关注的好友开始聊天   
在线聊天

好友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