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皮影路上的一家人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故事的主角是一家皮影剧社,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家子皮影人。



认识他们是在去年8月的一次皮影交流会上,他们正为新戏《水漫金山》做活动预热。我在人群中,看着讲台上那个瘦削干练的女社长站在一堆吵闹的孩子面前,动情地讲他们的皮影梦想和种种经历,一度哽咽。我想,“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大抵就是这样了吧。

后来,我去看他们排戏。在今天已经被清退的费家村8号院,一个仓库般略显昏暗的工作室里,一家人与新搭建的团队一起,在这里吃饭休息,也在这里制作道具、讨论剧情、推敲表演。他们会为了一个动作的表现争执,也会为一段动画的效果欢呼,像是活在戏中,忘情而投入。



我还从没见过这样“出格”的皮影戏。80多块原皮堆砌成大型皮山装置,以动画投影其上;开放式影框让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戏剧化的演绎给人与皮影,皮影与木偶,人与木偶都设计了对手戏。很是大胆。



今年5月再见到他们,又是一部新戏出炉——《画皮》。这一次,他们使用了整套彩色布景,灯光亮起,绚烂又梦幻。哑剧式的表演中,他们更专注于角色情绪的表达,改良皮影道具,让每一个关节都能动,原本就温情的故事更因角色细腻的情绪处理愈发感人,看时不觉泪目。



真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剧社。


这一家人跟皮影的缘分,始于1992年。父亲韩非子是一家报社的编辑,因为工作结识了双城皮影艺人,觉得喜欢,就领着十几个老艺人成立了皮影剧团。供艺人们吃住,为他们写剧本,安排演出,筹办皮影艺术节,直到1998年将剧团迁至北京发展,他便将接力棒交给了二十出头的一对儿女韩星韩迟,自己回黑龙江继续工作。

那时候,皮影已经没落,几乎没有市场。从成立剧团到转战北京,前前后后他贴进去一百多万,让子女继续这条看似没有出路的事,旁人根本无法理解。但他是理想主义的,偏不信这条路走不通。许是与皮影艺人朝夕相处的情感联系,两个孩子也在耳濡目染中喜欢上了皮影,拜了皮影大师齐永衡学艺,带着老艺人们的期望和嘱托,挑起了剧社的大旗。


韩迟早期演出画面


就这样,两个完全不懂市场的年轻人和几个皮影老艺人开始了北漂。靠着一股子韧劲硬生生地与现实较量着,终究敌不过市场的持续萧条,两三年里,老艺人们纷纷回了老家,只剩姐弟俩还守着剧社。

不是没怀疑过。当明明有能力而无处施展,只因做了皮影,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需要父母不断接济时,他们一度很痛苦,觉得活着毫无意义。

生活才是最好的编剧吧,它先是给你设置无尽的麻烦,当你快要扛不住的时候又来推你一把,让故事继续。


韩星在表演《水漫金山》


2000年,齐老师把他俩推荐给了中国木偶剧团的何玉琴老师,他们便开始学习木偶表演,也有了出国演出的机会,在国外多元的戏剧形态中,视野越来越开阔。与此同时,他们的小剧社成了国内唯一一个既能表演皮影,又能表演木偶的团队。

2005年,剧社应邀参加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为了发挥自身的优势,他们第一次想到去融合皮影与木偶,于是大胆改编了《小猫种鱼》,用皮影表现小猫钓鱼,用木偶表现农民伯伯耕地。一个平面,一个立体,融在一部戏中,竟毫无违和感,还与《驴之技穷》、《智斗花公子》一起获了奖。这给了迷茫的他们以信心。


韩迟


最大的转折发生在2009年,这一年,经一个香港老师介绍,韩迟与一个会说汉语、热爱鬼戏又喜欢皮影的法国女导演戏剧般地相遇了。两个年轻人对戏剧的理念一拍即合,很快推出了一部实验京剧《灯官油流鬼》。在这部戏里,皮影与京剧对话,演员与傀儡同台,西方戏剧理念贯穿其中,神秘莫测,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这部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让韩迟韩星姐弟俩确定了未来的创作方向和风格,即以现代戏剧的理念呈现影偶,探索影偶戏的当代艺术形态。

对于剧社的转型,它无疑是决定性的。


《灯官油流鬼》剧照


这之后,他们开始了各种跨界的尝试。从原创皮影舞台剧《鸡毛信》到中德跨界实验偶戏《拖拉机》,从大型皮影视觉装置《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璀璨》到实验影偶剧《水漫金山》、《画皮》再到动画电影《hey!猴王》,每一件作品,他们都在挑战,试图解锁一种新的可能。


中德跨界实验偶戏《拖拉机》剧照


动画电影《hey!猴王》花絮


《罗刹国》皮影面具


大型皮影视觉装置《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局部


皮影视觉装置《璀璨》


皮影形体剧《形影不离》剧照


今年,是他们北漂的第20年。

20年很长,长到老艺人纷纷谢世,少年变成中年。20年也很短,短到一件事刚做出点眉目,尚不能交出答卷。

大概,这就是皮影艺术的周期吧。没有一蹴而就,只能慢慢打磨,一点点超越。



时间沉淀了他们的心性,他们更加专注于创作,不断试错,不断调整,谁也不能断言未来皮影将通往何处。他们清楚自己的尝试,也只是基于自身剧社的特点选择的路罢了,对于整个行业,能打开一点思路就很好。



这几年,他们开始有意培养年轻人,把更多的心力投入教学,在首师大附属小学办社团,在北戏校新开设的皮影专业教学,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同时,吸纳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自己的团队,给他们更多的演出机会。今天剧社里的演员们小的17岁,大的也才21岁,而他们在《画皮》中的表演,已然让人十分惊喜。



看着这些年轻人,韩迟总是想起自己十几岁时,那些艺人老爷爷的话,“你们俩就是皮影未来的希望。”


这句话,她说了多少次,就哽咽了多少次。20多年对影偶的情感,让她读懂了那种心情,也理解了父亲当初执意把剧社交给她和弟弟的决定。


传承,就是一场接力赛吧。


0个回复

发布

和关注的好友开始聊天   
在线聊天

好友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