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手艺人物 | 潘柏林:无师自通的陶塑鬼才


获奖作品《天伦乐》 通过塑造爷孙俩的日常互动情景,寄予了对乐享天伦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祝愿。


岭南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陶器的地区之一。

广东佛山,除因影视剧角色黄飞鸿的“无影脚”而闻名,它的陶瓷也远近闻名。石湾陶瓷则是佛山的一张 “名片”。


“石湾瓦,甲天下”。佛山石湾镇,素有“南国陶都”美誉,其制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唐宋发达,明清鼎盛,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畅销亚、欧、美、非,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了中国古代的器物文明和灿烂文化。


石湾陶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以古朴、传神、典雅、浑厚的艺术效果和地方特色而享有盛名。品种繁多,陶塑人物、动物栩栩如生,妙趣传神;微塑以小见大,雅趣自然,器物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这样一方水土,孕育出了诸如刘传、庄稼等的石湾陶艺师。今天提到的潘柏林,是石湾新一代陶艺大师。


 潘柏林的手懂得思考 


“潘柏林的手懂得思考,把一对洞房花烛夜的夫妻刻画得惟妙惟肖,我甚至能感到他们的呼吸。”这是日本作家桑原徹发出的由衷感叹,他曾购买潘柏林的石湾陶作品《洞房花烛夜》。



作品《洞房花烛夜》


虽是土生土长,但潘柏林的作品与传统石湾公仔有很大不同。



以仙家道佛为创作格调的传统石湾公仔   图源/古建中国


传统石湾公仔的创作格调以仙、家、道、佛为主,匠师们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喜爱,运用本地陶土和釉料,制成喜闻乐见的作品。以塑造人物为主的传统石湾公仔具有不可替代的造型、神韵、风格等创作范畴和审美功能,它扎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自学成才 一件习作400元 


潘柏林非陶艺世家出身,也未曾拜师学艺,但极具天赋,自学成才。在广纳百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潘柏林最初接触石湾公仔,则是从捏泥人开始。年幼时,潘家无人从事陶艺,潘柏林喜欢挖些泥土给邻居老人家捏像,照连环画捏些小人……潘父对此很支持,常拿儿子捏的泥公仔求人烧制。



左二为年轻时的潘柏林 


以前,石湾祖庙旁每天摆摊卖公仔者众,潘柏林自己在家摸索着创作起来。


潘家附近曾有一间哪吒庙,父亲鼓励小柏林做哪吒闹海的雕塑。潘柏林试做了一件名为《哪吒闹东海》的作品。这件作品大而复杂,哪吒降服龙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神态威武而自信,龙太子眼神沮丧无奈,刻画得生动传神,连专门做陶的老人都连声称赞。


这件作品被一位新加坡人相中,以那个时代的天价400元买走。而这只是潘柏林的第三件作品。


 “用心观察,哪都能学到东西” 


 “我从临摹开始锻炼技法,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创意。学习其他大师的作品时,很快记住他们的特点,回家再默默练习,边练边悟。练习,是学习老师的造型,结构的法则,而非照搬或盲目模仿,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感受,做出自己的特点。”


“只要用心观察,哪里都可以学到东西。”半路出家的潘柏林为学习陶艺,常常跑到商场里观摩刘传、刘泽棉、廖洪标等陶塑大师们的作品。美陶厂售卖的库存样品,也是他研究的对象。



潘柏林在湾江厂照片   第一排右二为潘柏林


1979年,潘柏林调入湾江艺术陶瓷厂,就此开始探索这个泥与火交融的世界。


很快,天资过人、又敢想敢干的潘柏林就成为厂里的创作室主任,带领队伍推陈出新,年销售额达到数百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他的作品占了总销量的1/3。


 《回娘家》 引发创作高潮 


一件成功的作品除了构图好、造型好、布局合理之外,敢于求新,善于求变很关键。《回娘家》就是一个例子。



作品《回娘家》


潘柏林回忆,《回娘家》的创作是观赏舞蹈时受到启发:一个男人用扁担挑着东西,在舞台上走走跳跳,跳得很过瘾,动作很美。于是他便结合南方农村婚俗的特点创作了这件作品。


石湾老一代的陶艺大师梅文鼎这样评价《回娘家》:“我当时已有预感,潘老师的作品《回娘家》会让他迎来新的创作高潮,事实证明,果真如此”。这件作品后来果真不负众望,一举获得1990年、1998年全国陶瓷艺术界三大奖项。


潘柏林说:“《回娘家》特别有情趣。当时曾良老师提出质疑,那个时候哪有Kiss呢?但我坚持一点,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此后,潘柏林又创作了一个”人生之道”系列作品,分别为《喜临门》《洞房花烛夜》《恩爱夫妻》《连生贵子》《衣锦还乡》。



《喜临门》



《恩爱夫妻》


别出心裁的异质同构


潘柏林陶瓷艺术作品,就是用陶瓷材料烧制而成,这是千年不变的道理,但将陶瓷同千年天然枯木巧置成一件作品,堪称别出心裁。



作品《山中方七日》


作品《山中方七日》以陶塑老翁安坐在古树板上,将仙逸飘然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异质同构的创新手法,视其易、施其难,需要有深厚的修养和敏锐思维,精心组合,因材施艺,相得益彰。



《绿色的怀念》


《绿色的怀念》这件作品,则是潘柏林对地球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生存日益危机的呐喊。“创作这件作品时,我一直在思考艺术家的责任、艺术价值的真理,并以这种情感来刻画作品的主题。塑造一对母子猴时我重点刻画两对眼睛,小猴的眼睛流露出惶恐,母猴的眼睛中流露出无奈和怀念,二者依偎成一点,所有的肢体语言都已无意义,配以自然的枯树根,苍凉凄清,浑然天成,恰到好处。”


潘柏林喜欢融合性创新。比如夸张手法的运用,《佛系列》和《时代的印象》等作品则从造型、情节、内容等多方位入手。





比如陶艺造型的泥面肌理创断,强烈的肌理质感丰富了石湾陶艺材料原有的塑造形式,带来新的生机。比如《达摩静坐像》的长袖挂布,《醉里梅花梦亦香》的真布泥使用,《喜怒哀乐》中的头像运用手指速塑捏塑的肌理等。


《醉里梅花梦亦香》


 开馆收徒 修艺修人修心 


为了宣传推广与传承石湾陶塑文化艺术,潘柏林不分亲疏与地域,广收学生传授陶艺,先后带徒40余人,经多年培养,徒弟们已学有所成,成为石湾陶艺界一支迅速崛起的生力军。


2013年6月,柏林艺术馆在石湾陶醉文化街区开立。这是一间集陶艺创作、艺术展览、文化交流、培训研讨、旅游融为一体的面向大众开放的综合性陶塑艺术馆。



潘柏林在柏林艺术馆开幕式上讲话


2017年9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柏林艺术馆揭幕;同年,文化和旅游部在此举办两期非遗传承学习班。


修艺、修人、修心,一个也不能落下。一切德行最终都呈现在陶塑那张栩栩如生的脸上。


0个回复

发布

和关注的好友开始聊天   
在线聊天

好友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