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手艺人物 | 曹伟:手工缝制的40年脚下人生

1978年,新中国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


即将而立的90后对那段岁月只是有所耳闻,80后也仅仅通过课本了解一些。


这一年,春雷乍响,中国社会轻盈起舞,改革春风吹满大地……


彼时,一个16岁的少年走进北京第一皮鞋厂,学习制鞋手艺。他没有想到,这份最初认为养家糊口的工作,影响的是一生。光阴岁月都凝聚在了一个物件儿上——手工皮鞋。


少年如今已鬓染微霜,但他永远忘不了走进鞋厂的那一年、那一刻,“1978”成为其人生历程挥之不去的烙印。


整整40年后,曹伟站上了中国手艺网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手艺”创意设计比赛的最高领奖台,荣膺代表最高奖项的“设计之星”五星奖。


作品《手工雕花皮鞋》获设计之星五星奖


此时,他的身份已经转变,递上来的名片印着“WM 北京 1978总经理”的字样,办公地点在1978艺术园区。


曹伟



爷不爷先看鞋 没鞋穷半截


老北京有句俗语——“爷不爷,先看鞋”,这是对有头有脸的人的一种敬称,看一个人有没有身份品味,看看他脚上穿的鞋就知道了。


清末,中国市面上比较流行的还是穿布鞋,因为皮鞋久穿受损后的修缮处理比较麻烦,当时还没有成型的修复工具。


之后,随着西方修鞋工具的引入,中国的修鞋业在民国时期开始起步,在上海又流行起制鞋这个行当。当时流传一句话叫“要么打劫,要么做鞋”。技艺高超的鞋匠可以凭借一身好手艺发家致富,做鞋的赏钱比工资高得多。



手工制鞋业并非一帆风顺。到1958年,手工制鞋被迫转为机械化流水线制作,在日益发达的工业化产品冲击下,传统的高标准手工艺却几乎从市场消失殆尽,手工制鞋这门手艺也呈现没落气象……




注定要吃这碗饭


每每想起那段历史,曹伟都觉得很可惜,“我做了40年鞋,我相信只有往下不断地做才能做好。手工制鞋与机器制鞋完全不同,它的质量是无可比拟的。”这促使他更坚定地从机械化流水线上走下来,重拾纯手工制鞋这门“走丢了”的手艺。


离厂后,凭借多年的闯荡和精明的头脑,曹伟早已解决温饱,直奔小康。不过,他心里总记挂着手工制鞋这件事。


2012年,曹伟打算让精湛的中国古老手工缝制技艺重现光彩。说干就干,凭借在制鞋行业30多年的从业经验,协同中国本土顶级设计师、量脚师、制楦师、制鞋手工艺人等30余人,曹伟的手工制鞋品牌“WM 北京 1978”呱呱坠地。



以上乘植物鞣制环保皮革为料,将世界与中国元素相结合,立足于人体骨骼健康的制楦基础,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制鞋工艺的同时,在如何更舒适、健康、环保上进行了各种探索、研究与实践。



中国缝制+固特异沿条


手工制鞋工艺来源于西方,民国时期传入中国。


“WM 北京1978”的手工皮鞋分为挪威缝(Norwegian)、固特异(Goodyear Welted)和手工雕刻三个系列。


挪威缝这种工艺的鞋子能驾驭地处欧洲大陆最北端挪威地区极端恶劣的环境,因而得名。它很有特点,鞋边缘缝线像一个个横8字一样连接,最简单的组合式缝法至少也需要5~6天完成,从苎麻线的上色、松香打蜡,到第一道缝线、翻边、裁边、修整,每一步精雕细琢,每一针缜密着实,每一道细腻精准。


Norwegian - 挪威缝工艺


固特异沿条工艺因橡胶之父查尔斯·固特异发明Goodyear Welted制鞋机器而命名。“WM 北京 1978”在固特异沿条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融入中国古代缝制技艺,采用纯手工方式,技艺娴熟的匠人使用不同方法表现出机器制作无法企及的缝制艺术,极大程度地增加了鞋底的使用寿命。


Goodyear Welted-固特异沿条工艺



量体裁鞋的人体工程学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曹伟经常说,“我们穿皮鞋时最关心的,莫过于上脚的舒适度。中国人买鞋总是习惯说‘明年还穿’,这其实并不符合人体工程学。长此以往鞋不跟脚,对脚的生长不利。人的脚在变,而市场上没有当下适合的鞋。”


“WM 北京 1978”选择采用“量体裁衣”式的人体工程学定制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现场参试的顾客说道:“感觉脚掌很稳,腰不自觉地挺起来,驼背也好了一些……”


足模


人体工程学皮鞋制作是曹伟与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主任张建中合力研究完成的,经过不断实践,他们希望今后人们可以无需依托手术,而是改用量身打造的皮鞋来治愈足踝疾病。“鞋要符合脚的需要,脚也要适应人的需要。”


曹伟用足部骨骼模型讲述人体工程学制鞋


事情因做到极致而升华。曹伟从常年的缝制中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人有两件东西要求舒服:一是床,因为人生有1/3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另一个是鞋,我们两只脚共同承载100多斤,生活中所有的方式都间接靠脚支撑。在我们这个行当,把鞋研究透,就等于把生活研究透了。”


0个回复

发布

和关注的好友开始聊天   
在线聊天

好友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