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段燕俪:在沟通与交流中转变意识

                时间:2020-11-19         作者:段燕俪、冯雨薇     来源:非遗研培微信公众号 

                  image.png


班级:当代陶瓷与金工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

阶段:第一阶段(金工基础专业课)

课时:一周(上下午)

任课教师:段燕俪

课程内容:金属工艺基础

  1. 认识首饰工具、设备的使用方法与操作安全;

2. 学习首饰的制作工艺流程及方法;3. 学习金属平面技术的表面处理技术;4. 学习金属基础立体成型方法;5. 学习金属冷链接工艺,活用链接方式。

技法关键词:切割、磨抛、刮削、碾压、锻敲、錾刻、折叠、铆接。

最终作业:1、每人完成一组(3片)圆形铜片的表面装饰并用铆接的方式进行简单的组合构;2、每人锻敲一只碗、一片叶子和一个茶则。



                   image.png

专访教师:段燕俪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首饰与金工专业教师


非遗研培:段老师您好,又在研培课程上见到您了。说起来您带过很多届非遗班,也经历过中国美院不同主题的非遗研培,您觉得这次的研培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呢?

段燕俪:本次非遗研培主题延续了上一届的“跨界”,从课程设置和培养的侧重点上自然是跟以往不同的,这些内容在去年已经探讨过了。但是今年的研培与去年又有很多不同,一方面因为通过去年初次的尝试我们有了实践经验的总结,更主要的原因是2020年特殊的情况导致了实践课程的压缩。


                   image.png


非遗研培:课时压缩了,但是我看您的课程内容及作业似乎从量上来看并没怎么减少是吗?

段燕俪:是的,内容上与以往不一样了,但是学员需要学习和完成的内容并不少。因为金属工艺比较独特,像一些其他的工艺门类可能工序步骤并不繁复,需要的是不断地实验、练习或者是反复调整。但是金属工艺一个流程下的工艺有多少就是多少,不能不教,否则学员不仅对工艺的认知不够全面,且很难将想法通过工艺手段实现出来,所以哪怕只有一个星期,要学的东西也一样很多。

 

非遗研培:既然这么多工艺要在一周内让他们都接触到,您是如何规划课程的呢?

段燕俪:授课方式采用的是传统的学院教学模式,即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基本节奏就是每天由我来为他们讲解、示范不同的工艺,然后学员进行自主练习。具体学习的工艺大致可以分为对金属的基本处理、表面装饰和立体成型三个类别,为学员安排了两组作业,刚好可以容纳所有这些工艺。

                      

                      image.png

切割工艺


金属的基本处理让他们学习了切割和磨抛,此二者运用率非常高。以切割为例,无论要做什么东西,首先要获得适合的金属材料,从金属板上切割多大一块、什么形状,这是基础切割,也是繁复切割工艺的入门环节,作业要求在圆形铜片上进行肌理练习,那么如何切割、打磨出圆形就是第一个难点。


                   image.png


刮削工艺

                     image.png

碾压工艺

                       image.png

錾刻工艺

                       image.png

铆接工艺


而后进入金属的表面装饰环节,这里将运用刮削、碾压、锻敲、錾刻等工艺对一块铜片进行表面装饰,形成独特的花纹或肌理。以上两个步骤之后,需要将三片装饰好的铜片组合构成一个立体首饰造型,所以带领学员学习了最简单最基本的冷链接工艺——铆接。

                        image.png

折叠工艺

                        image.png

                        image.png

锻敲工艺


平面装饰课程之后进入立体成型的阶段,主要运用折叠成型和凹球成型。折叠顾名思义,将金属板像纸张那样通过折叠进行形变,有棱的需要开槽。折叠成型很有切割感,直线结构,面也多为平面;凹球成型则是借助工具进行弧形、曲面的立体造型。

 

立体成型大量运用到锻敲工艺,但是敲与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你沿着金属片敲一边自然会形成一个延展,怎么去控制延展,怎么去利用技术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是一种意识的培养。

 

所以立体成型阶段要求他们完成三个作业,由简入繁,对应三种不同的造型:一个是茶则,功能性较强,让学生练习有规则的基本造型;一个是叶子,形态、细节变化丰富,让学生练习自由、有机的自然造型;最后一个是圆碗,从一个金属片一点点敲成球形碗,让学生尝试敲出非常规则的几何造型,难度较大。


                       image.png

金属片肌理范本

                       image.png

学员制作中的作业


非遗研培:如此看来课程量和作业量都非常巨大了,这一个星期肯定完不成吧?那么如何把握节奏呢?后续要如何进行呢?

段燕俪:对,我们的基础课作业基本要延续到第二周继续完成,尤其是立体锻敲这部分。

首先为什么要让非金工专业的学员直接将工艺对应到成品,因为虽然好像随便敲敲也是可以了解技巧,但是如果不是向着一个结果来进行,漫无目的地随便练习是很难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那这个敲的过程就是没有思考的纯体验,对材料和工艺并不会形成认知。规定了作业,其实就是给了大家一个方向,在这样的方向下再运用这个工艺,就会容易理解每个工艺每道工序的原理、意图。


           image.png

                               段燕俪在为学员示范工艺                                  

跨界基础班的学员虽然不是金工专业的,但也都是陶瓷领域的传承人,本就是优秀的手工艺从业者,相通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让他们能够快速懂得一些关节点,所以在课程中给予他们了解基本原理、材料特征的机会,他们可以吸收很快。

 

而且他们的作业延续到第二周会出现新的情况:每个学员都拥有至少一位金工专业的搭档了。在拥有搭档的情况下继续完成作业,其实会促进搭档之间的交流,以及对彼此工艺的认知。传承人之间会有独特的交流方式,这样的碰撞也会有益于接下来二人的搭档合作。

           image.png

                       学员在第二周已经自由组成了搭档


非遗研培:那您觉得整个第一阶段基础课程的核心点是什么呢?

段燕俪:其实还是对学员审美意识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就像我们反复强调的,一周时间,肯定不能让学员真的掌握一门新工艺,这不现实,也没意义,如果对新的工艺感兴趣,他们可以在日后继续尝试甚至深造。但是美院来开设这个课程,我们来设计课程的实际内容,是希望将结构性的、思维性的东西带给他们。意识的转变非常重要。


          image.png 

                                     将零散单元铆接在一起绝不是简单的拼接

                                                 需要经过设计的思维


比如金工的第一组作业,虽然是对铜片进行简单的表面装饰,每一个铜片是分开的,但因为最终作业是要将它们铆接,构造一个成品,这就意味着设计的思维要从头至尾贯穿其中。学员不能随便用不同的工艺搞出三个毫无关系的铜片,也不能随意连接,要从最初就思考自己最终要做个什么东西。可能不需要太细致的设计图,哪怕只是脑子里有一个想法,一个主题,一个大致的形态,这都是一种进步。

 

再比如做一片叶子,可能刚敲出一个小细节很好看很有成就感,但是整片叶子的走势是什么样的?褶皱全都铺满好看吗?一边做,一边思考,一边审视,哪怕手跟不上眼跟不上心也没关系,这也是一个进步。


                        image.png

美的意识隐含在方方面面


审美意识和设计思维都是隐藏在工艺背后的东西,整个制作过程可能并没有一个实际出现的环节,却是高层的把控,且左右着结果。我们总在说传承人需要创新能力,需要创造时代接受的产品,这些能力,首先要从这样的意识开始培养。

 

非遗研培:其实段老师谈的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核心的也是热门的问题了,即传承人来高校参加研培究竟学什么,或者说他们最需要什么。

段燕俪:是的,同时还有我们如何给到他们。


        image.png



非遗研培:您觉得“跨界”这个主题的研培课,最难的内容是什么?

段燕俪:还是转变他们的思维吧。其实“跨界”两个字放出去,学员自己也会有自己的理解,但是他们大多对这个词的理解就是1+1的概念,比如想要在自己的工艺上加点儿别的材料,或者是具体想要学习某一种已有的结合性工艺。这届就有学员上课第一天就问我,老师我们学不学锔瓷的,或者问漆艺班会不会教金缮。我跟他们说,这样单独一门工艺你去花钱请个专门的师父教效果最好,中国美术学院要给学员的一定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方法论。了解金属工艺,要了解的是金属材质的特征,工艺的原理,有多少可能性;让他们看到更多的东西,转变他们固化的审美和认知。

 

非遗研培:那您觉得他们对这些内容接受得如何?

段燕俪:总体很不错的。那些带着明确目的来的同学,通过沟通之后,能够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这是很重要的。而且在第二周有带他们(陶瓷金工跨界班全体)去参观学院本科生的课堂,了解一些更新颖的、突破传统的金属工艺,金工的学员与陶瓷的学员一起与学生进行交流,也是很有意思的,非遗学员与学院学生的直接对话是两种知识架构的碰撞。


                        image.png

                     image.png



非遗学员因为进入过社会,有更多的经历,他们更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学院的学生大多从小一路读书考上来,老师教课自己学习这样的模式他们习以为常,热爱校园生活但不代表他们对于学习这件事足够珍惜。但另一方面,学生们年轻、无所畏惧,充满创造力,并没有对某一种工艺或者某种装饰形成固定的印象,他们的创作在审美和设计上能带给非遗学员们很多新意。


                        image.png


非遗研培:所以交流真的很重要。

段燕俪:是的,而且这个交流是多个层面的。学员与学院的交流,学员之间的交流,学员与学生的交流,知识是在交流中传播的,眼界也是在交流中开拓的。许多非遗学员跟我说觉得我们的学生太幸福,有老师这么负责地教,而且都是在外面根本学不到的东西。有几个学员自己摸索过珐琅,但是许多工艺问题无人可请教。而现在有了非遗研培,给了他们机会,接触到了能问的人,接触到更多可交流的对象,这也是非遗研培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非遗研培:是的没错,包括接下来的分组合作,其实也是在交流中进行的创作。

段燕俪:的确。

 

非遗研培:感谢段老师,期待学员们合作的成果。


       image.png



非遗研培同样邀请到一位陶瓷-金工班的学员聊聊自己第一周金属工艺跨界学习的感受。


                      image.png

学员赵予滨正在进行金工练习


学员:赵予滨地区:浙江省杭州市(赴美留学中)从事非遗项目:青瓷烧制技艺/文物修复技艺所在班级:当代陶瓷与金工跨界创新创艺研修班

 

起初,金工于我而言是一个很陌生的存在,对这门工艺的认识也很模糊,甚至还会担心之后要如何将陶瓷与金工跨界地结合在一起。

 

抱着疑惑走进金属工艺的跨界基础班,通过段老师的课程看到各类作品,慢慢从惊讶到好奇并开始产生思考,比如各式各样的纹理是怎么在坚硬的铜板上呈现了,又是如何让金属片产生那么多丰富的色彩等等。

面对全新的金属工艺,短短一周时间涌现了很多疑问和不解,好在段老师的细心解答和示范给我了很多的帮助,无论是一些注意事项、制作技巧、甚至还有一些创作思路都使我这个初学者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了不少弯路。

 

一个星期下来,我这个一无所知的小白慢慢了解切割、刮削、碾压、錾刻等等基础的金工工艺,甚至还可以运用新学的工艺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0个回复

发布

和关注的好友开始聊天   
在线聊天

好友列表